1)第37章 崇祯的梦中城市之旅(二)_重回明朝当暴君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换上了一套与现代社会比较妥帖的衣服以后,站在巨大的玻璃镜子年轻,崇祯觉得自己颇有气质。

  人的气质虽说是天生的,但是总是和身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,生在帝王之家,这样的气质自然是少不了。

  都说人生如梦,终究是一场空。人生如戏,一场游戏一场梦。故此,现在又何必在意,究竟是游戏还是梦。

  古人的很多生活器具都是玉雕成的,能常戴在身上的惟有玉佩。古人对玉佩的热爱不是因为玉的贵重,而是源于玉的品格,所以古语有“君子无故,玉不去身”。

  古籍《五经通义》说玉“温润而泽,有似于智;锐而不害,有似于仁;抑而不挠,有似于义;有瑕于内必见于外,有似于信;垂之如坠,有似于礼。”孔子也说:“玉之美,有如君子之德”。他认为玉具有仁、智、义、礼、乐、忠、信、天、地、德、道等君子的品节。《诗经》里有“言念君子,温其如玉”之句。

  在周代,玉首先是器,被用来作为礼器或信物。这是男性的天地,也是男性权力的一种表征方式。

  璧是祭天的礼器;琮是祭地的礼器;璋既是朝聘、发兵、丧葬的信物,也是祭祀南方的礼器;琥是祭祀西方的礼器;璜则是祭祀北方的礼器。《周礼·春官·瑞典》中的周制六瑞——镇圭、桓圭、信圭、躬圭、穀璧、蒲璧,分别是王、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所持的信物。

  礼仪制度规定了玉与男子的关系,即使是佩玉,其审美意义也不如现代女性佩戴的玉饰品大,而主要承载着一种道德功能。

  《玉藻》中有一句话“君子无故,玉不去身”。这里面除了“君子比德于玉”的道德象征性之外,还包含着通过佩玉节制男子行止的意义。“玉不去身”之玉,主要是指佩玉。

  中国古代男子的佩玉分为左右两组,“佩玉必双”就是这个意思。

  每一组为一佩,每一佩由七块玉组成,分别有云、龙、藻、蛇、麟等图案。佩上的横玉称“珩玉”,形如角菱或残环。珩玉上端有一孔,用来穿带,挂于腰带之上;珩玉的两角各有一孔、中间一孔,分为三组,都用丝带或珍珠贯穿起来。中间一组的中间部分为一块圆形佩玉,称“瑀”。瑀上下各有三孔,用来上下联结,其末端悬一块玉,形如半璧,两端呈尖形,称为“冲牙”。冲牙的半圆中间有一孔,用以穿带联结,其它两组在中间处各悬琚形玉一块,上下各一孔,用以联结上下半组。下半组末端悬一块璜玉,璜玉的形状如半璧,两璜相对,形如全璧。这三组佩玉在人行走的时候,随着人的行动而相互撞击,其撞击声响古称“珩铛佩环”。

  《月令》中,对天子四时用玉做了详细的规定,孟春之月“服仓玉”;孟夏之月,“

  请收藏:https://m.huoshu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